传播学百科网 >>所属分类 >> 传播研究方法   

中国在梁庄

标签: 《中国在梁庄》 梁鸿

顶[0]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目录

[显示全部]

基本简介 编辑本段回目录

   

《中国在梁庄》《中国在梁庄》

      《中国在梁庄》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记述了河南穰县梁庄近30年来的变迁,以近似纪实手法呈现了梁庄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无望,农民养老、教育、医疗的缺失,农村自然环境的破坏,农村家庭的裂变,农民“性福”的危机,新农村建设的流于“形式”。在书中,梁鸿通过口述实录、现场调查等方式讲述了一个个具有典型性的人和人生故事,他们的情感和所面临的问题传达出了乡村内在的生存状态。

作者介绍 编辑本段回目录

   

梁鸿梁鸿

        梁鸿,女,河南省邓州市人,200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致力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化研究、文艺思潮研究。发表学术访谈著作《巫婆的红筷子》、学术专著《外省笔记:20世纪河南文学》《灵光的消逝:当代文学叙事美学的嬗变》。曾在《文艺理论与批评》《当代作家评论》《文艺争鸣》《南方文坛》《上海文学》《中国图书商报》等学术期刊、报刊发表论文和专栏文章多篇。获“2008年度《当代作家评论》奖”和“《南方文坛》2009年度优秀论文奖”。2010年,其作品《中国在梁庄》获得“人民文学奖”。现任职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为人民大学文学院博士后。主要课程为《中文写作》、《中国近现代文学史》等。

内容介绍 编辑本段回目录

         10多万字的纪实性乡村调查《中国在梁庄》,是梁鸿分别于2008、2009年间用近5个月的时间深入河南穰县一个小村落,进行调查采访而完成的。当梁鸿回到阔别十多年的故乡,发现眼前的景象与记忆有天壤之别:童年时代的坑塘干净,现在却变成了蚊虫的滋生地,梁鸿曾经读过的梁庄小学早已倒闭,小学沦为猪场……她决定要用笔去记录农民的伤痛和矛盾,记录当代农民的生存状态、展示一些问题。    
        与别的乡土小说艺术不同,在梁鸿的笔下,故事是真实的。她通过大量的采访,拍照片,查阅县志、年鉴以及各种相关报道,在书中按照乡村少年、青年、老人的序列,把几个相同类型生存状态、或情感类型的人物作有机的组合,插入大量农民的自白。梁鸿说写这样的文章,并不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创作梦,而是出于一种精神上的矛盾和痛苦。在这样具体的调查和写作中,梁鸿尽最大努力让农民在这个社会发出声音,让人们既能理解农村的生存状态,更要体会到农民真实、矛盾的内在情感,可以说这不仅是一份乡村调查,如此贴近土地,贴近民生的写作,还提供了一种新的进入现实的文学样式,使学术与言说回到坚实的土地与活的人生。

写作背景 编辑本段回目录

缘起 对真正乡土并不了解

       梁鸿透露,写作《中国在梁庄》是源于精神上的困顿与痛苦。“我的研究方向是乡土文学和当代文化思想史,但对真正的乡土和时代精神的症结却似乎并不了解,这让我对自己的学术价值产生怀疑。另一方面,乡土中国、农民问题正成为阻碍国家与社会发展的病灶,这让我非常痛苦。所以,回到自己的出生地,回到梁庄,是一种精神的必然。”
       梁鸿说,她试图以一种整体的眼光调查、分析、审视当代乡村在中国历史变革和文化变革中的位置,并努力展示出具有内在性的广阔乡村现实生活图景。“我希望,通过我的眼睛,能使村庄的过去与现在、村庄所经历的欢乐与痛苦、村庄所承受的悲伤,慢慢浮出历史地表。由此,透视当代社会变迁中乡村的情感心理、文化状况和物理形态,中国当代的政治经济改革、现代性追求与中国乡村之间的关系。”

梁庄梁庄
创作与村人聊天常常失语

       为了这次写作,梁鸿做了3年理论准备,阅读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三农书籍。虽然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对于回故乡,梁鸿心中还是有些忐忑,“故乡对我来说,既陌生又熟悉,在城市生活久了,生活习惯、视野、说话的方式都已经发生改变,担心乡亲们不能接受我。但是后来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当我真正努力在农村住下,让他们重新熟悉我、了解我,让他们感觉我就在他们身边,并且当我真正地走进他们,用心聆听他们,我很快就被接纳了,那里毕竟是我的根。”
       2008年和2009年寒暑假,梁鸿在梁庄住了近5个月。“每天,我和村庄里的人一起吃饭聊天,对村里的姓氏、宗族关系、家族成员、房屋状态、个人去向、婚姻生育作类似于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调查。”梁鸿说,遇到的最大困难是重新走进村里人的内心。“在几个月的采访过程中,我的父亲、哥哥几乎全程陪着我。父亲总是能敏锐地发现我的失语现象,帮我设计、带入话题。在乡亲们的面前,你必须用心倾听,你才能够体会到他们的痛苦与幸福。

相关评价 编辑本段回目录

       2010年“人民文学奖”获奖作品,一部比《活着》真实的非虚构文本,温铁军、阎连科、李敬泽 倾情推荐,还原一个乡村的变迁史,直击中国农民的痛与悲,揭开社会温情的面纱,让你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乡村!    
       梁鸿的写作,以及她提出的命题是很有价值的。《梁庄》正是作者基于这样一种认识的焦虑而产生的文本,它以新的观察视点和翔实的访谈资料,刷新了我们既有的关于乡村经验的记忆和想象。尤其在市场化全面逼近的当代,这样的文学实践,在介入现实的意义上确实非常的及时,也显得异常的尖锐,从创作主体的言说方式和作品的社会价值看,梁鸿的思考是冷静的、理性的,其表达是文学的、审美的,显示出一个文艺理论工作者的创作优势。
       该书再现了一个真实的乡村。农村留守儿童的无望,农民养老、教育、医疗的缺失,农村自然环境的破坏,农村家庭的裂变,农民“性福”的危机,新农村建设的留于“形式”……当代中国农民的生存现状在作者的笔下一一显现出来。通过此书,村庄的过去与现在、村庄所经历的欢乐与痛苦、村庄所承受的悲伤,都将慢慢地浮出历史的地表,我们会由此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

       作者视野所及,大至国家方针政策,小到农民庄稼的收耕。作者的眼光是犀利的、深邃的,在对农村现状的充分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作出了令人信服的推论。所以,两位作者不仅在农村现状的认识上达成了某种共识,更重要的是他们都一致认定了一个文学创作法则:作家应是世界真相的知情者。在这两部作品中,他们发现了同一个事实,那就是乡村正在消失。普鲁斯特有句名言:真正的天堂是失去的天堂。那么,我们似乎也可以这样认为,真正的故乡是失去的故乡。 


 

附件列表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内容分析法的研究步骤 下一篇参与式观察法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收藏到:  

词条信息

睿睿2231
睿睿2231
书童
词条创建者 发短消息   
李娜2232
李娜2232
书童
最近编辑者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