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百科网 >>所属分类 >> 传播研究方法    经典案例   

过去的声音:口述史

标签: 保尔・汤普逊 过去的声音:口述史

顶[0]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目录

作者简介编辑本段回目录

       保尔・汤普逊是英国埃塞克斯大学社会历史专业的高级讲师。除了主持伦敦国家生活故事集的工作,还是《口述史》杂志的创编人。

内容简介编辑本段回目录

       口述史是用人们自己的声音记述自己的历史。如作者所言:它为历史学带来的变化在于拓宽了研究范围,证实英雄不仅出自领袖,也可以出自平民。 

     
图书封面图书封面
它把历史引入群体,同时把群体引入历史,使各阶层的人们建立了联系。同时,口述史也向某些历史的假设和公断发出挑战,对曾被忽视的实质性群体重新认识。在历史学中产生一种积累式的运动着的变化过程。历史在这里更丰富,社会使命也随之变化——历史变得更民主了。这是口述史的意义所在,也是口述历史研究在世界各地方兴未艾的所在,也是口述史研究在世界各地方兴未艾的原因。这本书不仅讲了它的意义,还介绍了范例和具体的研究方  法。

目录编辑本段回目录

第一版序言
第二版序言
第一章历史与共同体
第二章历史学家与口述史
第三章口述史的成就
第四章证据
第五章记忆与自我
第六章课题
第七章访谈
第八章储存与筛选
第九章阐释:历史的构成
本书作者推荐阅读书目和注释
典型问题
译名对照表

书评编辑本段回目录

      《过去的声音——口述史》一书的作者是英国埃塞克斯大学社会历史专业的高级讲师保尔•汤普逊,他除了主持伦敦国家生活故事集的工作外,还是《口述史》杂志的创编人,对于口述史料及口述史可谓有着长期的深入研究。在这本书中,汤普逊不仅仅讲述了口述史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性和意义,还详细的介绍了一些范例和具体的研究方法。
  按照国际学术界比较通行的说法,口述历史指的是由准备完善的访谈者,以笔录、录音或录影的方式,收集、整理口传记忆以及具有历史意义的观点。本书可以算得上第一部口述史的专门系统的著作。全书共分九章,前三章介绍了口述史的发展历程及成就;四五两章重点阐述了口述史料作为史学研究依据的重要性;此后的三章转向实践,论及如何具体的利用口述史解决一个课题;最后一章则是总结。更加与众不同的是,作者在正文后的附录中列举了一些常用的访谈场景,并提供了一些询问的方法和思路,对于初次涉及口述史领域的新手来说具有很大的启蒙意义。
  第一章可以说是全书的一个引子,它从社会主义的眼光出发,阐述了历史与共同体的关系。口述史是围绕着人民而建构起来的历史,它为历史本身带来了活力,也拓宽了历史的范围。它认为英雄不尽可以来自于领袖人物,也可以来自于许多默默无闻的人们。它把历史引入共同体,又从共同体中引出了历史。它帮助那些没有特权的人,尤其使老人们逐渐获得了尊严和自信。在它的帮助下,各阶级之间、代际之间建立起了联系,继而建立起了相互理解。而且,对于单个的历史学家以及其他人来说,由于口述史具有意义共享的特点,所以他在地点和时间上为这些人提供了归属感。总之,它使人类变得更加充实,即历史传统所内在固有的权威判断发出了挑战。他为从根本上转变历史的社会意义提供了手段。从我个人的理解上说,获取口述史料是一种借用“交流”这一工具,彼此交换记忆以获得深层认识和相互理解的一种方法。这也是为什么口述史在现在的历史研究中越来越占有重要地位的原因之一。
  从第二章起,便开始正式介绍口述史在历史学研究上的作用以及研究方法。口述史虽然在近代才引起历史学家的重视,但其发展历程却相当的久远。第二章追溯历史学本身的过去,探索历史学家掌握证据的不断变化的途径,从口头传说的原始显赫地位到文字文献和磁带录音机的新纪元。简而言之,口述史是在那些具有田野工作传统的历史学分支中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其发展由于各个国家的政治状况或资金支持的不同而在各国不同。不过,和所有的新生事物一样,口述史在一开始并没有被所有历史学家认同,这大致上是出于老一派学者对于走出书斋与普通人交谈的恐惧。
  尽管有各种各样的异议,口述史在史学的研究领域里所取得的成就还是不容忽视的。在第三章里,作者就以时间顺序为线索,以详细的例子为依据,评价了新近的著作和口头证据在提供探索的新视角与打开探索的新鲜领域方面所作出的贡献。以经济史为例,最为持久的口述史工作是有关农业的,尽管在这一领域存在着数量较大的报表、账册和日志,但对于当地农民的访谈,却能让我们了解到当时的群众对当时生活状态的切身体会。农村史仅仅是一个方面,口述史料对于劳工史、家庭史、政治史的贡献都是文献、书籍等不可取代的。口头证据可以达到某种对于历史来说更普遍、更基本的东西。当历史学家从一段距离之外去研究历史的行动者时,他们对这些行动者的生活、观点和行动的刻画将总是要冒精心错误描述,将历史学家自己的经历和想象投影到对象之上的风险:一种学术形式的虚构。口头证据,通过将研究的“客体”转化为“主体”,有利于一种不仅更加丰富、更生动的,而且更真实的历史的形式。这正是口述史的优势所在。
  接下去的第四、第五两章将关注的重点转向了记忆本身。来自于人类感知的每一种历史资料来源都是主观的,口头资料来源容许我们向这一主观性提出挑战:去拆开一层层记忆,向后挖掘到记忆的深处,希望达到隐藏的真理。与其他史料不同,口头资料来源的活人属性赋予他们以独一无二的第三种力量。简而言之,史学家们在与活的资料来源打交道,恰恰因为他们是活的,不像经过铭刻的石头或者一捆捆纸张,他们拥有在双向过程中与我们一起工作的能力。迄今为止我们集中注意的只是我们能够从他们那里学到的东西,实际上,讲述他们的故事队与他们自身也有影响。访谈者的任务好比精神分析师,他需要通过自己的问话,轻叩被访者的下意识,抽出他们最深层的秘密。如何有效地从被访者口中询问到有用的信息,访谈的准备工作和访谈时的技巧就显得尤为重要。本书的第六章至第八章便是针对这一问题展开的,从如何选题到如何进行访谈,最后是如何对访谈资料进行存储和筛选。口述史尤其适合于课题工作,因为创造和合作是口述史方法的本质特征。在这里,作者以一些学校的课题研究为例,阐述了如何确立一个口述史的课题。单有一个好的课题是远远不够的,访谈是成功的关键,而访谈的技巧则是重中之重。要做好访谈,首先是要通过阅读或其他方式来准备收集背景信息;访谈时要具备足够的耐心;要尽量避免使用引导性的问题;在提出问题时要避免使被访者被访谈者的思维方式影响。由于是和活生生的人打交道,感情的因素不可避免,故访谈要想获得成功,不仅要依靠历史专业知识,也需要个人的爱护关心。访谈得到的口述资料假如没有得到细心的储存和筛选,也无法成为有价值的历史资料。这里谈到的更多是物理的技术性问题,如磁带的选取和妥善保管等等。制作分类卡片、准备相应的文字稿对于系统管理磁带及其他访谈成果非常有效。
  与第一章相呼应的,第九章是全书的一个总结。当各种证据已经被收集起来并整理好,各种信息来源都可以由我们支配了,我们该如何把它们结合起来并据此构成历史呢?由口述史料构成的历史与传统建构出来的历史必然会有很大的差别,史学会产生更多的可能性。新建构出来的史学将更加贴近于日常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更加真切。口述史用人民自己的语言把历史交还给了人民。它在展现过去的同时,也帮助人民自己动手去构建自己的未来。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把口述史等同于回忆录,把访谈当成和平常聊天一样单纯的事物。看完了汤普逊的书,我才了解到口述史是需要专业技巧的,访谈也是需要经过精心准备的,口述历史与回忆录之类的自传作品的主要区别也在这里。个人回忆录是自说自话,口述历史则是主客对话。回忆录的内容选择是单向的,口述史的内容选择则是双向的。写回忆录固然也不能天马行空,毫无限制,但那种限制主要来自文章的形式逻辑,比如不能自我矛盾、时间倒置,但写什么、不写什么完全自出机杼。口述史则不一样。由于学术兴趣和素养的不同,关注的重点不同,受访人感兴趣的、记忆深刻的、自认为重要的东西,却未必是访问人感兴趣的、重要的东西。在访问人的作用下,受访人可以循着访问人的思路前行。口述史给史学工作者的工作方式带来重大的变革,以往大部分历史资料,均查之于图书馆、档案馆,所谓“无一字无来历”,实际上是无一字不是来自文献。文献资料之与口述资料,一个死,一个活。文献资料不能再生,口述历史则有源头活水。一个是“读”历史,一个是“听”历史。读者与文献的关系,只能是读与被读的单向关系,文献不会说话,作何理解都是读者的事。口述资料不同,不光受访对象有声音,可以与同一对象反复对话,而且还可以就同一主题与不同对象重复对话,反复验证结论,不断地去伪存真,去芜存菁,其结果,可以使得研究结论越来越接近历史的真实。口述史的开展,为历史研究特别是当代史的研究,开辟了可以自由驰骋的天地。史学工作者可以从与世隔绝的深院,走向鲜活生动的民间。(来自豆瓣网友沫小白)

附件列表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常量 下一篇大家来做口述历史:实务指南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收藏到:  

词条信息

刘洋2227
刘洋2227
书童
最近编辑者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