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百科网 >>所属分类 >> 传播学理论   

问卷调查法提问设计的步骤

标签: 问卷调查法提问设计的步骤

顶[0]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目录

[显示全部]

概念编辑本段回目录

 

问卷调查法是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利用书面回答的方式,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并收集信息的方法。

 

 

设计步骤编辑本段回目录

(一)明确目的,建立前提假设和理论框架。

(二)问卷设计展开

问卷一般包括前言、主体和结语三个部分。

(三)调查问卷设计的要则

不论设计哪类问卷,提问时都应做到“十六要,十六不要”

 

基本步骤

图5-10 问卷设计的一般程序 
 
⒈ 确定调查研究课题和调查对象
⒉ 根据假设确立变量X、Y的数目和关系
⒊ 确定反映变量的变数项目        ⒋ 设计表述问题的语句
⒌ 问题的排列组合                     ⒍ 试测与修订

  ⒈ 确定调查研究课题和调查对象
   例如,对于教育技术研究,利用问卷进行调查的一些主要课题有:
   (1)教学资源应用教学效果的调查;
   (2)对教学资源的特性、功能的评价意见的调查;
   (3)教育技术推广应用与管理状况的调查;
   (4)教育技术应用的社会效益与影响的调查;
   (5)对发展教育技术的意见和态度的调查,
   ……
   围绕对上述课题的调查,经常接触到的调查对象包括有:
   (1)专业教师;
   (2)学生(包括普通学校学生与成人教育学员);
   (3)教育技术组织机构中的专业工作人员;
   (4)有关教育部门的工作人员,
   (5)社会相关人士(如教育电视台、某些社会团体、教育技术相关企业等)。
   ⒉ 根据假设确立变量X、Y的数目和关系
   例如,有一项关于中小学教师对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态度的研究课题,
   建立假设:“不同类型学校的教师对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态度存在差异。”
   这项假设是否成立,有待通过问卷调查来进行检验。根据这一假设,我们可以确定
    有关自变量X和因变量Y的数目及其相应的变数。与这个假设相关的变量可确定如下:
   自变量: X= 学校类型
   相应变数: Xa= 学校层次
   Xa1=小学,Xa2=初中,Xa3=完全中学,Xa4=高级中学;
   Xb= 学校的类级
   Xb1=省(市)重点,Xb2=县(区)重点,Xb3= 一般;
   Xc= 学校所在地
   Xc1=城市,Xc2=城镇,Xc3=农村,Xc4=山区、边远地区;
  因变量: Y= 对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态度
   相应变数: Ya=对教学资源建设的意见,
   Yb=对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的意见
   Yc=对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意义的认识
   Yd=对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困难的看法
   Ye=对影响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因素的认识。
   ⒊ 确定反映变量的变数项目
   上述因变量Y=对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态度,包括了多方面的态度。但如何用一些变数来描述这项变量才能有效地检验研究假设,这是问卷设计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通常我们可以根据以前的经验或别人已有的研究资料,先作出试验性的问卷,让部分人对问卷作出反应,从中发现问题,作出修改、补充。例如,对于因变量Yd=对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困难的看法,我们可以用 6个变数表现。
   Yd1=缺乏信息化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校园网络等),
   Yd2=缺乏与课程相配套的教学资源,
   Yd3=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没有时间,
   Yd4=缺乏教育技术理论和方法的指导,
   Yd5=教师缺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
   Yd6=领导不重视、不关心。
   ⒋ 设计表述问题的语句
   在明确了变量与变数后,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提出问题,通常是把变量以问题的形式表述,而有关的变数则作为限制性答案以列举的形式来表述。问题与答案的表述方式可用选择式、评等量表式或排序等方式。
问卷调查是通过问题来和被调查者沟通的。因此,如何用文字表述如问题,使被调查者能理解问题和回答问题,是十分重要而又较为困难的。一般说来,表述问题语句的基本要求是:
  (1)用词要通俗、易懂、准确、简短。不要使用那些被试者陌生的,过于专业化的术语。
  (2)不要使用那些模棱两可、含混不清或容易产生歧义的词或概念。
  (3)不要使用诱导性或倾向性的用词,避免被调查者在这些词语的诱导下产生趋同心理,违背真实意见而作了附合的口答。
  (4)问题要具体,不要提出那些抽象的、笼统的或定义不明确的抽象问题。
  (5)对于那些敏感性强、威胁性大的问题,应在文字表述上努力减轻敏感程度和威胁程度。使被调查者敢于坦率作出自己真实的回答。
   ⒌ 问题的排列组合。
   在设计好包含有自变量和因变量在内的全部问题语句与限制性答案之后,要将问题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排列,形成完整的问卷。
   问题的排列与组合方式,即问题的结构,是问卷设计中的另一个重要问题。为了形成合理的结构,通常要注意两个方面:
   第一,要方便被试者顺利地回答问题;
   第二,要便于调查后的资料整理和分析。
   问卷问题的排列顺序方式有多种,常见的有:
   (1)类别性顺序,即把同类性质的问题尽量安排在一起。而不要让不同性质或类别的问题互相混杂。这样就便于被调查者按照问题的顺序,回答完一类问题后再回答另一类问题,而不至于使他回答问题的思路经常中断和来回跳动。最常见的类别顺序形式,是先填答有关个人特征资料,再填写事实性的问题,再回答态度性的问题。
   (2)时间性顺序,即将问题按时间顺序来安排。一般来说,应根据历史的线索,由过去到现在,再到将来,这样就可以使逻辑和历史统一起来。
   (3)内容性顺序,即把问题按其复杂和困难程度来排列,一般来说,应该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先一般性质问题、后特殊性质的问题。对于敏感性强,威胁性大的问题,更应该放在各类问题的后面。这样,有利于增强被调查者的信心,有利于把调查者的思路逐步引向深入,而不致于一开头便把他们难住了。
   (4)逻辑性顺序。即研究者有意识将自变量问题放在前头,因变量问题放在后面,这样便于研究者进行资料的分析。
   ⒍ 试测与修订。
   在完成了问题语句的设计和排列以后,不宜立即分发,而应该在小范围内进行一次试测,通过试测检查问题是否能被调查者理解,所列举的限制性咎案是否完善。通过试测,发现问题,及时修订,经修订后再分发出去。

 

 

 

注意的问题编辑本段回目录

 

(1)用词要通俗、易懂、准确、简短。不要使用那些被试者陌生的,过于专业化的术语。
(2)不要使用那些模棱两可、含混不清或容易产生歧义的词或概念。
(3)不要使用诱导性或倾向性的用词,避免被调查者在这些词语的诱导下产生趋同心理,违背真实意见而作了附合的口答。

(4)问题要具体,不要提出那些抽象的、笼统的或定义不明确的抽象问题。
(5)对于那些敏感性强、威胁性大的问题,应在文字表述上努力减轻敏感程度和威胁程度。使被调查者敢于坦率作出自己真实的回答。

参考资料编辑本段回目录

 

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学习重点辅导
2004-09-30 
 

 

相关链接编辑本段回目录

 

一、说 明

  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公共管理类行政管理学专业的专科必修课。本课程原由国家人事部建设,教材使用彭发祥、刘守恒主编,中国人事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行政管理学专业定为开放试点专业后,改由中央电大重新建设。按计划应在2004秋启用新教材。但由于种种原因,新教材和新课件未能完成,所以本学期仍沿用旧教材。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旧教材和中央电大网上公布的新教学大纲的内容、要求不一致,因此学生学习时,要以本辅导为准。期末复习时,也要以中央电大下发的考核说明、复习指导和即将在网上发布的有关内容为依据。

  本课程的考核采取平时作业考核和期末结业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平时作业按百分制计。未完成作业者,均计为0分。平时作业的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20%。中央电大共安排四次平时作业。

二、辅导内容

  第一章 绪论

  1。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的涵义和主要内容:涵义;主要内容(基本理论;资料收集方法与手段;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2.当代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的特点:理论研究更加广泛更加深刻;许多新兴科学的研究结果的运用;各种方法相互渗透,取长补短;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工具的运用。

  3.社会调查研究的理论基础:哲学理论基础;具体科学原理。

  4.社会调查研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含义;基本要求);科学性原则(含义;基本要求);系统性原则(含义;基本要求)。

  5.社会调查研究的作用:认识现实社会的重要手段;为正确地制定政策提供客观依据;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业务能力。

  第二章 社会调查研究基本原理

  1.社会调查研究的对象:社会的基本要素(自然环境;人口;文化);社会调查研究对象的类别(个人、初级群体、组织、阶级、阶层、民族、社区等)。

  2.社会调查研究的类型:按目的划分(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预测性研究);依时序划分(横向研究、纵向研究);按性质划分(定性研究、定量研究);按调查对象的多少划分(全面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

  3.概念与变量:社会调查研究所借助的概念涵义(定义、内容、状况);变量和变量值的概念;变量的分类(自变量、因变量、中间变量;定类变量、定序变量、定距变量,定比变量);变量中的相关关系(因果关系;相关关系:正相关与负相关;直线相关与曲线相关)。

  4.命题与假设:命题的概念和类型(单变量命题、双变量命题,多变量命题);假设的概念;探索性研究的概念及其方法。

  5.操作化:含义;概念、命题或假设的操作化的作用、步骤。

  6.信度和效度:信度(含义;评价、检验所得资料的信度的方法;影响资料信度的因素);效度(含义;检验、评价调查方法和所得结果的效度的形式);信度和效度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 社会调查研究的程序

  1. 社会调查研究的准备阶段:社会调查研究课题的选择、确定和影响因素(从理论和

  实际两个方面的需要考虑课题的选择);探索性研究:含义;目的;一般方法。

  2.调查研究方案的设计:社会调查研究目的的操作化(调查研究目的的分解;确定实

  现调查目的的研究类型;确定调查研究目的的陈述形式);调查方式方法的选择;调查时间与步骤的安排;调查研究的组织领导问题;调查人员的选择与培训;实验性调查。

  3.调查研究的其他程序:实地调查、资料审核与校正、资料整理与分析、撰写调查报告、调查结果的运用和检验等。

  第四章 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

  1. 全面调查:普查(含义;特点;应用条件;具体方式;组织原则);经常性调查(组

  织形式;局限性;基本要求;适用条件);专门调查。

  2. 重点调查:涵义;特点;重点单位的选择和应用。

  3. 典型调查:涵义;特点;典型单位的选择(选择典型单位应注意的问题);典型单

  位的分类;典型调查的作用和局限性。

  4. 抽样调查:涵义;特点;适用范围;常用的组织形式(单阶段抽样:简单随机抽样、

  类型抽样、系统抽样、整群抽样;多阶段抽样;非随机抽样:配额抽样;偶遇调查);抽样调查的一般步骤(确定总体;制定抽样框;决定样本容量;评估样本)。

  5. 个案调查:涵义;个案调查与典型调查的共同特征和区别;个案调查的优点;个案

  的类型;个案调查的步骤。

  6.调查研究类型的比较。

  第五章 问卷调查法

  1. 问卷调查法的含义和特点。

  2. 问卷的基本结构:调查问卷的题目;调查与填表说明信;问卷的主题内容;调查实

  施情况记录。

  3. 问卷设计的总框架:问卷设计易出现的问题;问卷的总框架。

  4.问卷语句的设计:问卷语句类型(直接提问、间接提问和假设提问);问卷语句设计(注意的问题);问卷语句要防止诱导性;对敏感性问题处理的技巧。

  5.问卷答案的设计:定类问题、定序问题、定距和定比问题的答案设计。

  6.问卷的编排与修改:编排原则;修改和试调查。

  第六章 访谈法

  1. 访谈的含义、类型及特点:含义;类型(个别访谈和集体访谈;一般访谈和深度访

  谈;作为搜集资料主要手段与辅助手段的访谈);访谈法的特点和局限性。

  2. 个别访谈的一般过程:进见;建立融洽的关系(方法);正式访谈(注意问题);

  告别。

  3. 个别访谈的技巧:访谈者应具备的基本条件;被访者不愿合作的原因分析;访谈技

  巧(选择合适的访谈环境,制造愉快的访谈气氛;复述的运用;正确运用记录;对涉及个人隐私和羞于开口问题的处理;对被访者的回答进一步探索)。

  第七章 观察法

  1. 观察法的含义、类别、基本原则:含义;分类(实验观察和非实验观察;参与观察

  和非参与观察);基本原则(全方位原则;求实原则);观察法的优缺点。

  2. 无结构观察:无结构非参与观察(内容;记录;准确性);无结构参与观察。

  3. 有结构观察:涵义和范畴;内容(物质表征;动作行为;态度行为);有结构观察

  的程序(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检验阶段)。

  第八章 文献法

  1. 文献和文献研究的涵义:文献的涵义及类别;文献研究的涵义及类型。

  2. 文献研究的特点和作用:文献研究的优缺点;文献研究的作用。

  3. 文献的定性研究:特点;一般步骤。

  4. 文献的内容分析:涵义;步骤。

  第九章 试点调查法

  1. 试点调查法的涵义及特征:涵义;特征。

  2. 试点调查法的类型及作用:种类(平行试点和连续试点;实验室试点和实地试点);

  作用。

  3. 试点调查法的程序:试点前的准备;试点过程的控制;试点效果的检测和评价。

  4. 试点经验的推广和对试点调查法的评价:推广方法和注意问题;试点调查法的优缺

  点。

  第十章 会议调查方法

  1. 会议调查方法的涵义和种类:涵义;种类(根据会议的方式不同来划分;根据会议

  的主要内容及其主要任务来划分)。

  2. 会议调查方法的特点和作用:特点和注意问题;作用;适用。

  3. 会议调查方法的实施程序:前期准备工作;调查的具体进行;后期总结、研究工作。

  第十一章 资料的整理

  1. 资料整理的涵义和意义:涵义(原始资料;次级资料);意义;资料整理的标准;

  资料整理的步骤和内容。

  2. 定性资料的整理:文字资料的审核(可靠性审核;合格性审核;文字资料的校正);

  文字资料的分类整理;文字资料的汇编(含义;方法;要求)。

  3. 定量资料的整理:整理方案的设计(内容;形式);数字资料的审核(汇总前的审

  核;汇总后的审核);数字资料的分组整理(概念和作用;标志及选择;分组的方法;分组的原则;分组的体系;次数分布);数字资料的汇总;数字资料整理结果的显示。

  4.历史资料的甄选和改造:历史资料甄选的意义;甄选方法;历史资料的加工及其方法。

  第十二章 调查资料的分析

  1. 调查资料的定性分析:含义;基本内容(识别属性;要素分析;归类);功能。

  2. 调查资料的定量分析:集中量数(含义;主要作用;种类);离中量数(含义;主

  要作用;常见的概念)。

  3. 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相关的概念及种类;相关系数;相关关系分析方法;回归分

  析(作用;线性回归);运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4. 调查资料的理论分析:含义;意义;基本原则;一般步骤;常用方法(因果分析法;

  辩证的分析方法;归纳和演绎的方法;比较分析方法)。

  第十三章 调查报告的撰写

  1. 调查报告的特点及种类:含义;特点;种类(常用的四种)。

  2. 撰写调查报告的一般程序:确定主题;取舍资料;拟定提纲;撰写报告;修改报告。

  3. 调查报告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结尾。

  4. 调查报告的写作特点:表达方式;语言;数字的运用。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中国新闻社 下一篇内容分析的长处与局限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收藏到:  

词条信息

08572107
08572107
书童
词条创建者 发短消息   
lynnlin518
lynnlin518
书童
最近编辑者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