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百科网 >>所属分类 >> 传媒院校   

贵州大学人文学院

标签: 贵州大学人文学院 传媒院校

顶[0]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目录

[显示全部]

贵州大学人文学院编辑本段回目录

学院简介编辑本段回目录


  贵州大学人文学院是在有着悠久办学历史的原贵州大学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的基础上,根据贵州大学总体战略发展布局,于1998年8月组建,2002年9月再次重组。2006年5月,学校学科调整,在原人文学院基础上,挂牌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该院是贵州省培养人文社会科学复合型人才的摇篮和贵州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及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学院下属中文系、新闻传播系、历史系、哲学系、旅游系、对外汉语教学中心和大学语文教学部。学科专业涵盖文学、历史学、哲学、管理学四个学科门类,有汉语言文学、新闻学、历史学、哲学、图书馆学、旅游管理、文化产业管理等7个本科专业,以及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美学、外国哲学、逻辑学、伦理学、中国古代史、专门史、人口学、民族学、旅游管理、中国哲学、新闻学等1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贵州省人文社科基地1个和重点学科2个。截止2008年,在校本科学生1421人,硕士研究生362人。学院有教职工157人,其中教授24人、副教授39人、博士学位获得者17人、硕士学位获得者78人;贵州省中青年科技人才1人、省管专家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5人和省级教学名师2人。该院已为国家培养人文社会科学专门人才10000余人,他们中有的人已成为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并有多人担任省部级、地厅级等领导职务,更多的人活跃在贵州省乃至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建设的不同领域,成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和贵州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1]。

历史沿革编辑本段回目录


  人文学科在贵州大学有着悠久的办学传统。
  1942年国立贵州大学成立之初,就有了文理学院。文理学院下设的中国文学系和历史学系,即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和历史学专业的前身。抗战期间大量学校内迁,许多优秀知识分子来到贵州,著名作家、出版家谢六逸,著名作家蹇先艾等,先后被聘为文理学院的特约讲座。同时校长张廷休教授因兼任国民政府教育部秘书,利用职务上的有利条件,亲自到各地选聘教师,这些学者以他们的人品、学识,奠定了贵州大学人文学科厚实的基础。
  1950年9月,文理学院分为文学院和理学院,人文学科正式单独成院。但到了1953年院系调整后,贵州大学停办。这种情形持续到1958年贵州大学重建。重建时的贵州大学汉语言文学和历史学两个专业师资力量较强,老中青结合非常合理。中文系的王佩芬、李淑元、朱厚锟、张汝舟、皮焕昌、李伯华,历史系的姚公书、张振佩等,在各自的教学和学术领域取得很高的造诣。而当时从北大、复旦、中山大学等处来的年轻教师,在老教师的带领下,很快进入教学状态,并承继了老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从古籍善本书页中流淌而出的书香,是那个年代人文学科教师家里常有的气息。
  1973年,贵州大学哲学系成立。哲学系一向重视基础理论和认知能力的培养,课程比较充实。哲学系的不少学生在毕业后取得了不俗的成就,许多知名院友就是在哲学系的学习生活中,奠定了人生方向,积累了潜在力量。
  此后,贵州大学三大人文基础学科按照各自的特点稳定地发展着,人文学院学科建立奠定了厚实而沉稳的基础[2]。
  1998年,贵州大学组建人文学院。2002年,人文学院重建,并逐步形成规模。文、史、哲等传统学科承续着传统的学术精神与人文之韵,有了更多新的发展。该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漫长的办学历史中始终保持了贵州省高校优长学科的地位。该专业是贵州省进入全国文科排名百强的专业。与此同时,新闻学、旅游管理与图书馆学等应用学科,也得到传统学科学术精神的滋养,力求面向社会,培养既有专业技能又兼具人文内涵的高层次人才。贵州是一个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特色都很突出的省份,依照贵州大学作为地方性“211”工程大学的办学特点,人文学院力图在学科建设上走特色化发展、服务本土的道路。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学科----民族学,则是传统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结合起来的一个纽带,使人文学院在打通各学科之间的壁垒,整合全院资源建立特色学科方面找到了明确的定位。
  传统厚重的人文气韵与面向当代社会的开放心态在人文学院的学科建构与科教结合的过程中逐渐融合,传统治学精神的浸润、当代学科建设的理念,一点一滴地形成了今天人文学院的特色与优势[3]。

学院领导编辑本段回目录


  党委书记 安明刚
  男,中共党员,副教授,毕业于贵阳师范学院政治教育系。2004年以来先后任贵州大学党委组织部副部长、贵州大学党校常务副校长、贵州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任贵州大学人文学院党委书记。
  院长 陶渝苏
  女,中共党员,教授,硕士点导师,1982年毕业于贵州大学哲学系,长期从事现代西方哲学和科学技术哲学的教学科研工作。任贵州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贵州省“省管专家”,贵州大学学术学科带头人。
  共发表了100余篇论文并出版了四部学术专著,其中,《知识与方法—一个科学哲学的研究纲领》一书2000年获贵州省第三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抉择》(合著)一书2007年获贵州省第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同时,先后主持了《人的解读与重塑—马克思学说与东西方文化》和《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生存与发展研究》等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以及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
  党委副书记、副院长 何茂莉
  女,中共党员,教授,民俗学民间文学与文化人类学博士研究生。曾任贵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贵州大学电子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任贵州大学人文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
  曾重点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办2008年度基金项目《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少数民族文化研究》,核心期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4篇,相关选题的博士毕业论文(18万字)被列入一年后解密论文范围。在文化人类学领域的研究成果领域出版了专著《传承与现代——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大学精神》。还曾主持贵州大2007年度社科项目《贵州大学学生就业力研究》
  从事高校工作以来,始终在教学科研一线工作,并从事相关管理工作。年平均授课200学时左右,发表教学科研论文20篇,出版专著2部,承担学院至国家级社科项目3项。并长期从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及日常教育管理工作。
  副院长 金颖若
  男,中共党员,硕士,教授,旅游管理专业、企业管理专业、MBA、MPA硕士生导师。曾求学于华中师大和西南师大中文系,先后在贵州省委党校、贵州民族学院、贵州大学任教。
  金颖若教授从事旅游学和文化产业管理学的教学和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旅游规划开发、旅游文化产业,是该校旅游管理专业负责人、旅游管理硕士点创办人和领衔导师,同时也是该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创始人之一。负责旅游管理校级特色专业和《旅游规划与开发》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
  已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论文三十余篇,主持国家社科课题、省教育厅课题及省内外旅游规划十余项,担任了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咨询专家或顾问,主持和参与完成的许多旅游规划项目。
  副院长 张清
  男,1965年1月生,布依族,中共党员;历史学博士,副教授。
  1986年7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2002年1月获北京大学世界近现代史专业历史学硕士学位;2006年11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史专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
  主要教授课程:《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世界当代史》、《美国史》、《西方史学名著导读》等;主要研究方向:世界近现代史、美国近现代史、国际关系史、国际关系理论等;曾在贵州大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优秀教学成果”等评选中获二等奖,获“贵州大学首批青年骨干教师”称号。
  曾在《世界经济与政治》、《中国行政管理》、《辽宁师范大学学报》、《江西社会科学》、《贵州大学学报》、《贵州日报》等报刊,发表“摩根索伦理道德思想的逻辑”、“查尔斯·赫尔曼的外交危机管理‘处境’模式”、“论1868年对美国总统的弹劾”、“美国二战经济动员对联邦体制的政治影响”等论文,多篇论文被《中国史学年鉴》和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世界史》作观点介绍或全文转载;学术专著《应对危机——尼克松政府对外经济战略与政策研究》,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重点图书”项目《全球视域下的国际关系丛书》,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曾主持贵州省教育厅社科课题“当代美国霸权演变研究”,参与国家“985”工程南京大学“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关系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项目研究,负责“全球化视野下的尼克松政府对外经济决策研究”子项目;参与2006年度国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课题“冷战时期美国重大外交政策研究”,主持贵州大学2007年度博士基金项目“尼克松政府对外经济战略与政策研究(1969-1972)”。
  正处级组织员 王更生
  男,仡佬族,中共党员,硕士,副教授,1988年7月毕业于原西南师范大学政治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1988年9月~1993年11月,先后在原贵州农学院林学系、成教部、教务处担任团总支书记、学生党支部书记;1993年12月~1996年2月,任原贵州农学院团委副书记(其间1995年2月~1996年2月,参加省直机关党建工作队赴普定县工作);1996年3月~2002年8月,任原贵州大学农学系党总支副书记;2002年9月~2004年11月任原贵州大学植保系党总支书记;2004年12月~2007年8月任贵州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2007年9月~2008年10月,任贵州大学正处级组织员、动物科学学院党委委员(其间,参加省委党建扶贫工作队,任副队长赴雷山县工作);2008年11月起任贵州大学人文学院党委委员,正处级组织员。
  王更生同志一直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研究工作,先后在《世界农业》、《甘肃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文章30余篇[5]。

专业设置编辑本段回目录


  汉语言文学专业 文史类
  培养目标:系统地学习和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比较坚实的语言文学基础和比较广博的文化知识,有较高的阅读、鉴赏、评论和写作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文学、语言、文秘和行政管理、公共关系等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思想品德课、外语、体育、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文学概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中国古代文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民间文学、美学、西方文论、形式逻辑、修辞学、自然科学基础、写作、应用文写作、新闻学、秘书学、公共关系学、电脑应用、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研究、20世纪文学批评、鲁迅研究等课程。
  就业方向:高等院校、中等学校、语言文学研究单位、报社、出版社、杂志社、电台、电视台等文化宣传部门以及党政机关、厂矿、企事业单位从事语言文学科研、教学、宣传、文秘、编辑、记者、公关、管理等工作。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新闻学专业 文史类
  培养目标:系统地学习和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比较坚实的专业知识和比较广博的文化知识,有较高的阅读、鉴赏、评论能力,有较强的新闻敏感、新闻采访与写作的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新闻学理论和基本专业技术、技能的新闻工作者。
  主要课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思想品德课、外语、体育、文学概论、现代汉语、基础写作、中国现当代文学、新闻学概论、古代汉语、新闻采访与写作、中国新闻事业史、外国新闻事业史、广播学、新闻评论、马列新闻原著、传播学、广告学、报纸编辑学、电视新闻及技术、新闻摄影、秘书学、美学原理、经济学、微机应用、市场学、逻辑学、外国文学、法学概论、公共关系学等课程。
  就业方向:报社、杂志社、电台、电视台的编辑、采访、摄影等新闻业务工作及从事新闻学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群众团体公共关系部门中的专业工作及宣传文秘工作。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哲学专业 文史类
  培养目标:哲学专业培养具有一定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素养,掌握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思维科学基础知识及一门外国语,具有创新能力的哲学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哲学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现代西方哲学、科学技术哲学、伦理学、宗教学、逻辑学、美学、心理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导读、邓小平理论等43门。
  就业方向:该专业毕业生适合在各级党政机关、群体团体、文教事业、新闻出版、工商企业从事办公、教学、科研等实际工作。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历史学专业 文史类
  培养目标:系统学习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比较坚实的专业知识和比较广博的文化知识,具有较高的从事专业工作和从事历史研究的基本能力和较强的口头表达及文字表达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历史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思想品德课、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中国史学史、西方史学史、考古学通论、历史地理学、古代汉语、中外历史文化原典导读与选读、中国断代史、专题史(经济史、社会史、政治制度史、思想文化史等),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史、中外关系史等。
  就业方向:高等院校、中等学校、历史研究单位、文化馆、博物馆、报社、出版社、杂志社、宣传部门以及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历史研究、教学、宣传、文秘、编辑、记者、公安、党政管理工作。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旅游管理专业 文理兼招
  培养目标:该专业培养掌握旅游管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有关旅游管理问题研究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具有运用旅游管理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熟悉我国关于旅游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旅游业的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会计学、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旅游心理学、旅游市场营销、饭店管理、旅游规划与开发、旅行社管理。
  就业方向:到各类旅游企业从事旅游管理与服务工作、到各级旅游局和旅游高等院校等事业单位从事旅游开发与管理方面的专业工作、亦可从事相关服务行业的管理工作。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 文理兼招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和良好的文化艺术鉴赏能力,具备现代管理知识和技能,掌握文化产业的经营特点和运作规律,了解国内外文化艺术发展趋势的复合型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开设艺术概论与美学、文化产业概论、文化经济学、文化市场营销学、新闻与传播学、编辑与出版发行、广播影视学、表演艺术与经营管理等课程。
  就业方向:该专业毕业生能够在党政宣传文化部门从事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管理工作,也能在各类传统与新型传播媒体、影视制作业、出版发行业、广告业、演艺业、娱乐业、数字内容和动漫业、文化旅游和会展业等文化企事业单位从事经营管理、文化产品生产管理和国际文化交流与传播工作。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4]。

附件列表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上一篇美国纽约时报 下一篇张咏华(上海大学)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收藏到:  

词条信息

08578232
08578232
书童
词条创建者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